close

前些年台灣經濟成長迅速的時期,席得對兩個問題始終想不明白。

說這是台灣的經濟奇蹟,倒也不假。
想戰後經濟蕭條的情景,全世界一百五六十個國家,每個國家都卯起勁來搞經濟,但幾十年過去了,除了那些二戰前的傳統工業強國之外,好像也沒幾個國家的經濟搞成功。台灣、香港、韓國、新加坡,似乎是最接近已開發國家的幾個地區,這就有些不容易嚕。
想台灣在戰後經濟發展的條件,不論是資金、技術、勞動力各方面,並不是很優秀。
有人說當年美援對台灣經濟崛起有很重要的影響,這話也沒錯,但戰後美國在全世界拚命灑錢,為的不就是要扶持各國儘速復原,然後才有錢買美國生產的東西嘛,美援的重點當然是那些能迅速賺錢的傳統工業強國,台灣沾了戰略位置的光,才分到一杯羹,但也不算多,財政收支剛好平衡而已。也有人說,台灣是趁著美國產業升級時,穩穩跟著美國屁股後面,接收舊產業的技術與市場。只是全世界一百五六十個國家,那個國家不是瞪大著眼,想要接收先進國家在產業升級後留下來的市場,競爭如此激烈,為何只有台灣成功?
這些年,大家嘴邊掛著經濟奇蹟下的「台灣經驗」是什麼?這是席得的第一個問題。

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窩風現象,這點也讓席得百思不解。就市場供需的角度來看,一項產品不論市場需求量多大,總有一個供需平衡點,一旦投入生產的供給量超過需求量,鐵定要賠錢。
可是台灣卻不斷出現過度供給的一窩風現象,從泡沫紅茶到蛋塔,從蛋塔到甜甜圈,每樣產品一有賣點,立刻引來大批螞蟻搶食,剎時間開起一家又一家的店;然後眼看著他樓起又眼看著他樓倒,沒兩天又一家一家都得關門。大夥兒好像都沒學到經驗,不斷的重複同樣的投資,不斷開店,不斷關店,不斷借錢,不斷賠錢。

直到阿甲給席得上了一門台灣史的課程,談起台灣先民來到這片土地的歷史,這才體會出來台灣人的精神,也明白「台灣經驗」是什麼。

阿甲說:四百年前,中國東南沿海歷經一個嚴重的人口膨脹問題,用經濟學的話來說,就是人地比惡化,有限的生產物資養不起過量的人口。
老百姓為了求生存,有幾種出路可供選擇:其一是穿州過省跑到別人家去求發展,其二是留在家鄉餓肚子,其三是上山做賊玩造反遊戲。餓肚子會死人,玩造反是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,都不上算。
那麼就剩下遠走他鄉另謀發展這條路可行。

原鄉的日子不好過,在農業時代安土重遷的保守性格下,敢離鄉背井另謀發展的人,算是勇敢積極的人。其中穿州過省到別處謀生的人,還不算什麼;另有些人不僅是離鄉背井,更進一步遠渡重洋,這就很了不起。
想當年,從閩粵沿海來台灣叫偷渡,得在月黑風高時乘著小舢舨,躲避官府巡捕。這些遠渡重洋的偷渡客,在一腳踏上小船的一剎那,生死茫茫,誰也不知能否成功,算得上是人生一場大賭局,賭本是自己微賤的一條命,成敗繫於天,若非深具賭徒性格,單憑積極勇敢還不足以支援他們敢如此玩命豪賭。
既然拿生命當賭本,成功來到台灣後,當然要賺回等質的報酬。

沒錯,從這個角度來看,台灣先民的確是一批具有勇敢的賭徒性格,這性格流存在台灣人的血脈中,便能解釋為何台灣人不怕死的想賺錢。

再進一步來說,對台灣人而言,只要能賺錢,就不必想太多,往人多的地方靠,只要動作快,搶在供需失調前,直接投入市場就能賺到錢,供需失調後,立刻脫離市場,尋找下一次的一窩風。
十次投資,完全不要怕失敗,只要三次成功就賺回本,五次成功便可致富。

死都不怕,還怕生意失敗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台灣 經濟 先民 性格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dney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